个村就是闻名华北的蒜黄基地——西留村乡朱山庄村,一个只有500左右人口、1000余亩耕地的小庄儿。全村大户80多户,1600多个棚,四五百个外村人在此打工,每年劳务费两千多万,买蒜要花1个亿,每天产蒜黄15万斤,年收入百万以上的户满街筒子都是!
蒜黄是利用大蒜鳞茎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软化栽培而成,叶蜡黄色,基部嫩白,辣味不浓。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及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作用,并可防止血栓的形成;能提高免疫力、消食、解气消胀、祛脂降压,营养价值丰富,常食蒜黄能延缓衰老;经常接触铅或有铅中毒倾向的人食用蒜黄,能有效地预防铅中毒;蒜黄能“除风湿,破冷风”,对风寒湿气类关节炎有抑制作用,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材。
朱山庄村出产的蒜黄,从蒜种进棚到收割蒜黄,整个过程中都注重掌握好水分、温度2个要素。水是地下井水,温度采用蒸汽加温或空调控温,没有化肥、农药的污染,更没有虫害的侵扰及外界风、雪、雨等自然因素的干扰。以水养蒜,绝对的绿色无公害产品。
朱山庄的蒜黄品质优良,色泽艳丽,香味浓郁,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是深受京津冀大城市人们喜爱的开胃健身蔬菜和放心食用的绿色蔬菜。
该村蒜黄产业的创始人史长庭,更是精于钻研,勇于创新,始终走在技术创新的最前列,2009年史长庭成功试验出“夏季利用冷库储存蒜种,人工打破休眠期,人为控制蒜种发芽”的栽培技术。率先搞起了夏季蒜黄,打破了蒜黄季节性生产的习性,由一年一季栽培变为一年四季生产蒜黄。
为达到栽培技术要求,也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尝试,大棚结构也在不断更新,由初期的地窖(地下式)——半地上(渗水效果不好)——全部地上或高于地面(渗水好)——现在的砖混结构,每一次改进都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促进了蒜黄生产。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朱山庄人很好的掌握了蒜黄栽培生产中的“五个环节”( 蒜种休眠、泡蒜、摆蒜、控温上水、割蒜黄(要老嫩适度))“四个关键因素”( 休眠、控温、上水、割黄),朱山庄蒜苗更是深受消费者喜爱。
朱山庄人眼光长远,在做大产业、提升品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竞争力。村民史国军申请成立了“绿康蒜黄种植园”,通过了无公害蔬菜认证,还注册了“兴韵”商标,不断扩大朱山庄蒜黄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之20余年的种植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发展优势。
通过27年的摸索与实践,适合区域特性的蒜黄种植技术体系基本完备,蒜黄种植的技术风险大大降低,蒜黄的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并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通过多年的销售推广, 该村蒜黄的销售渠道基本建立,遍及华北地区,一大批蒜黄销售代理人活跃在销售一线,基本实现了订单生产,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蒜黄的销售风险。
特别是近年来,蒜黄销售的火爆带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的民间投资,蒜黄种植设施得到了升级改造,已变成全年种植,出现了安装空调设施,配套储藏冷库的高规格种植园。同时配套了一大批冷库和冷藏运输车,有效缓解了蒜黄销售的波峰压力,保证了新鲜程度。
目前以朱山庄为核心的周边区域有一定规模的蒜黄种植户110户,每户建设蒜黄棚25个左右,用于储备蒜种和蒜黄的小型冷库2个,库容量35吨左右,全乡无公害蒜黄生产基地一个,蒜黄棚总数3000个,大小冷库300座,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近3亿元。现有“宝财”等蒜黄种植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10个。其中适合季节生产的传统蒜黄棚2700个,装备空调设施的全年生产的新型蒜黄棚280个。
2015年,全乡出产蒜黄2000多万斤,实现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2016年全乡预计出产蒜黄2500万斤,年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利润2500余万元,带动就业1000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蒜黄畅销京、津、唐,远销山东、河南、浙江、内蒙等地,为华北地区第一大蒜黄产业基地。
经济好了,村民也开始关注起生活环境了。今年,朱山庄村投资30余万元,打造出了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忆往昔功能的文化广场。内建1座长廊、多类文化墙、3台棋盘、13台套体育器材、2件忆苦思甜展示物、1座功德碑,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数,铸牢了美丽乡村基础。
小盆友们,你的老家都有什么,大家多动动脑,也可以做大做强闯市场呀!不要怕苦、不要怕难,只有奋斗才会有钱,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