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和相关人士对就业有哪些新的思考和建议?
他们认为,当前,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迅猛发展,为就业带来新空间,挖掘利用好这些新经济蕴藏的就业空间,需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供需对接,健全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
“目前,‘数字’‘绿色’等,不仅推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表示。
位于张家口的亿华通,是一家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企业。张国强代表十分看好绿色经济对就业的拉动潜力。
他介绍,氢能市场极为广阔,而且氢能产业链条较长,对就业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业务向上游制氢领域布局,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此外,在亿华通的推荐下,张家口空港经济开发区已先后引进聚通科技、昊安青源、极拓创能、思伟特等多家企业。
“就业新空间的拓展,源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新产业新动能的持续增长。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就业的源头活水。”张国强代表认为,充分发挥新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根本的还是要积极推动这些新兴产业规模化应用,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应该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投资等相关政策,创新政策实施方式,为就业开拓出更大新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表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新经济领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同样带来了挑战。
深耕职业教育多年,张运凯委员认为,将新技术、新需求转化为高质量就业新机遇,关键在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要加强教育与就业新空间的“适配度”,必须做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章。
张运凯委员介绍,近两年,结合行业发展和专业特色,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强化就业市场建议指导服务,以访企拓岗为抓手,累计走访企业单位396家,与58家京津冀优质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目前,学院7个教学系(分院)形成了“一系一策”就业市场拓展格局。密切的供需对接,保障了学院近三年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以上。
“新产业、新动能催生的就业新空间,是就业创业工作新的时代红利。”燕山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陈树冬表示,不论是学校还是个人,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新机遇,拥抱新变化,才能在未来就业市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价值。
陈树冬介绍,燕山大学一直在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着眼数字行业发展方向,开展了智能制造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中心规划,成立了“智能医学工程”“智能感知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专业。在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方面,学校与吉利集团、东方国信等联合建设学院,设置了“智能汽车”“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微专业。
“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相应人才在新知识、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周期会更短,时效性会更强。”陈树冬认为,这要求学校除了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外,还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持续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树冬表示,接下来,燕山大学将持续完善新经济领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在对毕业生的经常性回访中,了解学校在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将其反馈于学校培养和就业环节,进而促进毕业生能够好就业、就好业。